深耕法律科技领域,从技术研发到生态构建,全方位赋能法律服务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与企业经营、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从企业合规风控到个人法律维权,法律科技行业正以技术力量重塑法律服务模式。在这个关乎公平正义与效率提升的领域,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中国法研)深耕多年,从早期的法律信息化探索到如今的智能化生态构建,已搭建起全链条法律科技服务体系。近日,我们有幸专访了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专项助理、政企事业群总经理李晓智,一同探寻这家企业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愿景。
中国法研的成立背景与治理体系
邱恒明:请介绍中国法研的基本情况?
李晓智:各位关注法律科技领域的同仁及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们上午好!我是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的李晓智。中国法研成立于2016年11月,是国家部委与中国电科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成立的创新型研究机构治理结构独特——由国家部委统筹指导管理,中国电科(央企)负责市场化经营。我们的使命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司法大数据研究者、服务者与管理者;核心服务方向聚焦“数字中国”与“法治中国”两大战略,既要发挥国家队担当,也要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司法行业发展。
成立近9年来,核心能力从早期的司法数据挖掘,逐步升级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邱恒明:中国法研的核心业务主要覆盖哪些领域?
李晓智: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三大板块,均与社会运行、民生需求紧密相关。第一是服务国家社会治理:通过对司法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专业化治理报告并报送给国家、省、市各级部门——例如在高空抛物条款纳入《民法典》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专项数据挖掘与研究;与全国工商联合作的民营经济报告,也相关条例的优化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撑。第二是赋能数字法院建设:从立案阶段的“立案辅助”,到审理阶段的“类案智能推送”,再到裁判阶段的“智能裁判”,为法官办案提供全流程效率支撑,目前已服务全国四级法院十余万工作人员,2017年推出的“类案智能推送”至今仍然是司法工作者的核心应用工具。第三是服务经济社会端:涵盖金融机构风控优化、国央企合规体系建设、政府监管的智能化升级等方向,目前已服务30余家央企集团总部,近50家央企的合规体系搭建工作中,均有我方技术/服务支持。
“法研万法”大模型的智能体应用场景
邱恒明:当前“百模大战”已被众人熟知,但司法领域的大模型仍然属于新兴方向。为何大模型能在司法行业实现较快落地?目前是否已有实际应用场景落地?
李晓智:这需要结合大模型的发展脉络和司法行业的特性综合分析。2023年国内“百模大战”期间,经网信办备案的大模型超100家,2024年行业进入“应用为王”的深化阶段,今年更是走向“商业闭环”的成熟阶段。而司法行业本身,和医疗、教育并列,是大模型落地的优选领域;核心源于三大优势:其一,法律领域具备明确的法条、案例作为数据基础,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裁判依据的规整性进一步提升了数据质量;其二,司法场景对语言理解的精准度要求高,大模型的“深度语言理解”能力可精准适配这一需求;其三,司法行业存在显著的降本增效刚需,无论是法官办案、还是企业合规都需要高效处理海量法律信息。
中国法研推出了“法研·万法大模型”,将服务能力推向新高度——通过“L0通用模型-L1行业模型-L2领域模型”的三级架构,先后落地多个场景:例如“合同智审”,可辅助律师、企业法务快速识别合同里的法律风险点和分歧点,效率比传统人工审核显著提升;此外,面向纪检监察领域的“清风纪检大模型”、面向企业合规领域的“星法企业合规大模型”,均为针对垂直领域的落地成果。中国法研的技术落地始终规避“大模型幻觉”风险:通过接入6个知识库、2亿+法律知识,构建严谨的知识工程;同时建立“数据筛选-模型测评-动态迭代”的三段式可信机制,以10万+测评数据确保输出结果的准确性,这在法律这类“零容错”领域尤为关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法研是行业内唯一实现“模型备案+算法备案”双备案的企业,安全性和可信度具备权威保障。
发展关键节点与技术演进
聚焦法律科技核心定位
邱恒明:从2016年成立至今,中国法研在司法科技领域的发展应该积累了诸多关键节点。能否回顾这些年的重要突破,比如数字法院建设?
李晓智:我们的发展脉络可概括为“从技术探索到应用深化”的递进过程。2017年公司正式运营初期,首款核心产品“类案智能推送”,奠定了司法AI的基础能力;2018年起,我们发起“法研杯”人工智能挑战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8届,累计吸引1万余支队伍、10万余人参赛,有效推动了司法AI领域人才培育;2019年,业务开始向经济社会端延伸,率先从金融风控为切入点,为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提供智能化服务;2023年是技术战略的关键转折点,随着 GPT 等生成式 AI 技术的兴起,我们判断传统技术路径已难以满足司法领域深度智能化需求,同年 8 月便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式发布了“法研万法大模型”;;2024年,我们完成了 “模型 + 算法” 双备案,同时推出纪检、企业合规等垂直领域模型,预计今年年底将进一步发布新的垂直领域模型。
法研开放平台,赋能法律科技行业
邱恒明:中国法研搭建的“法研开放平台”,作为一个泛法律科技行业服务的开放平台,您认为该平台将对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李晓智:开放平台对行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维度:首先,降低行业创新门槛:中小开发者无需重复研发基础技术,可直接调用平台开放能力,快速落地垂直场景应用,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其次,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打破企业间“信息壁垒”,整合技术、产品、数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形成“协同共赢”的行业生态,替代“各自为战”的分散格局。然后,引导行业标准化发展:平台在能力开放、接口对接、服务输出等环节推行标准化(如MCP协议),间接推动行业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统一,进而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最后,加速技术落地与商业化闭环;通过平台链接“技术供给方”与“场景需求方”,推动法律科技技术快速渗透至金融、企业、政务等场景,助力行业从“技术探索”走向“商业落地”。
标准认知、实践的理解及建议
邱恒明:“标准” 对行业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法研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标准具体能解决哪些问题?
李晓智:截至目前,我们累计参与了数十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覆盖法律服务、法律科技、数据要素治理等多个核心领域。对法律科技行业而言,标准是“避免野蛮生长”的基石,具体可解决三大关键问题:第一,规范数据管理(数据标准);法律数据具有“多元异构”的特性,缺乏统一标准易形成“数据沼泽”,我们制定的数据分类、质量标准,实现了跨区域的案件数据共享,为大模型训练等核心技术应用奠定了数据基础;第二,保障技术可信(技术标准);大模型输出需要满足“可解释、一致性”要求,我们通过5大维度、35个方向的10万余条测评数据开展验证,有效规避“模型幻觉”问题,确保法律条款解读等核心输出零偏差;第三,优化服务体验(服务标准);以“中国法研司法便民平台”为例,我们明确规定律师响应时效(白天3秒、晚上9秒),通过服务流程标准化,确保民众获取法律服务时,不会因为流程不透明走弯路。
中国法研法律科技方向未来的核心
邱恒明:中国法研法律科技方向未来三五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您如何理解“创一流”?
李晓智:未来我们的核心发展目标聚焦三个方向:一是将“中国法研司法便民平台”打造成全国性法律服务入口,使民众面临法律需求时,可高效对接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法律服务;二是推动合规服务从国央企向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延伸,覆盖更广泛的市场主体,助力全行业合规水平提升;三是从“风险防控”向“信用体系建设”拓展,依托司法数据为企业构建精准信用画像,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关于“创一流”,我认为其核心并非追求规模最大,而是具备“行业牵引性”——当行业发展面临方向迷茫时,能够率先探索可行路径;当技术突破遭遇瓶颈时,能够攻坚关键难题;同时,还需承担行业人才培育责任,例如我们组建的博士团队,尽管当前仍以内部培养为主,但未来希望这支队伍能够成为法律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中国法研始终致力于成为法律科技的“铺路石”,既深度服务国家战略落地,也推动法律服务更贴近民生需求。
1、中关村标准化协会,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工信部、原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支持下成立的一家新型标准化机构,是国内唯一一家从事科技产品先进性认证和“1字标”贴标的机构,“1字标”标志着科技产品为中国一流或者世界一流,帮助科技企业打造高端品牌,开拓高端市场,巩固先发优势。已经培育出软体机器人、风电机组、光纤陀螺仪等一批成功案例。
2、恒明读书会,关注与探讨新商业、新人文,碰撞新智慧。恒明读书会旨在聚拢更多人一起探讨科技与商业,商业与人文的前沿话题、内在话题,为营造美好商业、美好社会氛围贡献力量,实现个人成长、组织成长,向生命蜕变进发。“真诚,平等,开放,美好”,真诚说话,真实生活。恒明读书会秉承人人都是创造者、分享者原则,在易变、不确定、复杂而模糊的世界,一群人以书为媒,跨界交流,温暖互动。
详情见源文件:https://mp.weixin.qq.com/s/M9s_A5g2lo_e9gSoPDx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