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助便民:守住“数字”里的民心——中国法研助力上海法院打造优质数字化诉讼服务

来源: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2-17 00:00:00
字号:

编者按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与上海市虹口法院联合推出“诉助宝”诉讼风险评估服务,当事人可通过问卷式选择诉讼请求及案件事实,即可获得经大数据分析的相似案件诉讼请求支持率、法律意见、诉讼成本、行动建议及案例参考,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诉讼评估服务,助力人民法院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优质的诉讼服务体验。

“当事人,经测算,您自起诉之日到一审判决相似案件平均耗时119天左右。若调解,相似案件经调解结案的平均耗时为27天左右。”手机上点开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移动端“随申办”平台,在“虹口区旗舰店”应用板块嵌入了一个小程序,当事人可以在这里获得包括诉讼指引、案例参考、风险评估等交互式诉讼服务。

让“智能的司法数据”与“多元的诉讼需求”对话,这是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合作推出的数字化诉讼服务,也是上海法院“数助便民”链接城市“数字大脑”共同服务社会民生的一个缩影。 


诉讼结果可期:

让“法的可预期性”具象呈现

上海法院正在探索的诉讼风险评估类应用场景,集中展示了数据碰撞的智慧。

“从大数据分析来看,同类案件胜诉较多,但诉讼有风险,请注意收集和保存有利的证据。”

“从大数据分析来看,您起诉的被告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请合理预判诉讼后果及时调整策略。”

简单点击操作,就能预估诉讼风险,获得类案调解指导......依托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帮助当事人了解诉讼风险,让“法的可预期性”具象呈现。

在诉讼风险评估类场景中,当事人可根据自身纠纷的实际情况,通过问答互动方式选择相对应选项。以继承纠纷为例,应用场景将通过当事人回答的单选或多选答案快速了解案情,如“与被继承人的关系”“被继承人是否留有遗嘱”“请求继承的遗产类型是房产、存款还是其他”......

当事人选择完成后,应用场景通过将选项内容与法答网和人民法院案例库中的问题或案例自动匹配,以胜诉率的形式直观展现诉讼风险,通过大数据分析,展示相似案件中得到支持的案件比例。同时提供“相似案例”展示功能,当事人点击查阅,即可获得其他同类案件的裁判结果,以印证风险提示的客观性。

“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从便捷式服务向便民式服务。”面对数字化加持的服务能级的重大跃升,上海高院立案庭庭长乔蓓华用了一个词:审慎。“这是没有‘容错率’的探索,还是要不断优化诉讼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诉讼服务。”

数字法院对诉讼服务的定位之一,就是通过系统自动分析比对,为当事人推送法律适用规则、裁量尺度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类案参考,提供司法裁判走向预测及诉讼风险评估,让诉讼结果更加可期。

诉讼风险评估类场景还设计了时间与费用成本测算功能,根据案情的具体情况,分别展示诉讼与调解将要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有利于当事人做出合理的抉择。

比如,当事人点击进行诉讼风险评估后,向当事人发送判决时间和调解时间的对比。又如“财产案件的诉讼费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值确定,您当前案件的诉讼费用约为50元。若在起诉前进行调解,您可联系调解机构了相关费用;若立案后进行调解,并以调解结案的,人民法院将减半收取诉讼费”。

这些“预期”所指向的,是以“数字正义”保障“个案正义”,最终还是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数助便民’这一理念深植于诉讼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之中,不仅仅是对诉讼流程的一种技术革新,更是对服务理念的全面升华。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正义和温暖。”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说。

详情见源文件:https://mp.weixin.qq.com/s/h5_pAu16EkqQU9b8l6inYw